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06的文章

道理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ㄧ個思想大師病危 他的弟子們聚集在他的床邊 大弟子對大師說 "是否可以留幾句話給我們"  大師說 "人生就像河流" 最小的弟子就問了 "為什麼?" 大弟子 說 不要麻煩大師 "人生就像河流 有急有緩 有深有淺 有清有濁" 最小的弟子就說 我想聽老師的回答 大師 看了看大家 就說 "那好吧 人生不像河流" 說完就斷氣了   世界上大部分的道理都像是這樣 說民主 也可以說 個人失去自主的被迫接受多數人的決定 說因果 可以說為下輩子積德 也可以說無辜人的不幸是上輩子造成的活該 說平等 也可以說 以平等為目標的稅法 是逞罰努力的人 說宗教 也可以說 是自私的去求取來生與天堂  說努力 也可以說 是為了輕鬆 說天賦 也可以說 希特勒的屠殺 說政治 也可以說 現在條件比以前好 卻發展的比以前差 說私有 也可以說 佔用了大家的資源 卻以為是自己的   我們可以說出一番道理 但是同時也可以說出完全相反的道理 各方有各方的信徒   道理之所以成為道理 往往是出於我們的選擇 而非 其真實狀態   難怪世界上到處都有人在 鬥 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個"道理"

寂寞

寫網誌的我 只是因為寂寞 雖然知道很少人會看 至少我自己會看   即使網誌上的我 比一般時候看到得到的我  來得深刻 但是網誌上面寫的只是表象 因為習慣不被了解 所以就懶得說明清楚   總是想很多東西 所以就懶得寫下來 如果哪一天又多了一篇網誌 我想只是因為寂寞

風格

最近有一本書叫藍海策略 書的內容講的是如何創造無人競爭的藍海市場 當然 如果能夠有創意能獲利當然很好 問題是什麼是創意呢?怎麼會沒有人想到呢? 而你卻想到了呢?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卡通都畫得不怎麼美型 這是為什麼? 一切只為了有獨一無二的風格 美國的青少年 常常出現怪異的風格 如光頭上有字之類的 或者在身上穿洞 穿戴一些詭異的裝飾品 這些都只是為了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 一些本來不被讚賞的風格 現在全部有了歸屬 台客 痞子 熟女 鄉土 等等 在先進國家 每個人千方百計的要跟別人不一樣 當最後有人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時 ㄧ個新的風格就此產生   回到藍海策略 如果賣漢堡可以成為國際大企業 那慿什麼說賣滷肉飯的就不行呢?   藝人大小S的本性流露出來之後 反而爆紅 我們被教導成要追求某些榜樣 又是為了什麼呢?   當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道路上默默努力 亂槍打鳥之下 總會有人成功 這時候 就可以寫在名叫 "藍海策略" 的書裡

演講稿

還記得當初李前總統 脫稿演出的時候 媒體對他稱讚有加 他自己也沾沾自喜   我們的陳總統 還沒當上總統之前 演講不用看稿子 也許根本沒有稿子 媒體也是稱讚有加 他自己也沾沾自喜   現在大部分的政治人物 講話也不用擬稿子 想到什麼講什麼 媒體也是稱讚有加 大家也都沾沾自喜   所以我們目前的政治現狀就變成 總統講了什麼話 隔天想一想 覺得不對 或者顧問說這樣子不妥 結果還是要改口 到處都好像是小孩子在吵架 或者小倆口鬧翻 講氣話   一個國家的領導者 除了講話要經過大腦之外 還要經過顧問團的討論吧 並且除了討論之外 還要做一些調查與研究 並且有數據的支持 與黨團 與行政團隊要有一致的共識 發表前 要句句斟酌 說到並且能做到 配套方案與優略缺失 都要考慮清楚 才能對外發表   發表時要記得面帶微笑 形象莊重 語氣溫和 咬字清晰 ㄟ.... 以上內容全屬常識 我白寫了

仁 代表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周朝為中國最長壽的朝代 也是最多采多姿的時代 其中的奧妙在哪裡呢?   眼光轉到日本 我們可以看到 日本人 在吃飯前會說 我要開動了 回家時會說 我回來了 鞠躬特別用心 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禮節 如果想要贏過人 有敬禮的 可以稱之為比賽 的君子之爭 沒敬禮的 很容易感覺只是鬥爭    如果有人常常記得說 "請" "謝謝" "對不起" 我們會不會特別喜歡那個人呢? 如果我們常常保持禮貌 可以 既不卑微 也不高傲   禮節 是一種形式主義 我們可以討厭一個人 但是對卻他很有禮貌 大家也就容易相互尊重   如果立法院的人都很有禮貌 即使他們勾心鬥角 貪污腐敗 至少還可以和和氣氣的問政 人民看了心情也比較好 如果政治人物們有禮貌 他們會說 "請恕我直言" 講真話也比較不容易冒犯到別人 才不會老是因為被激怒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仁 代表 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禮 則是具體可行的方法 道德觀會改變 就如同日本的成人影片一樣 說 "請多指教" 的禮貌 就可以視為仁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