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6的文章

google

去聽google的演講   說了很多 我自己做個整理 google的成功是   第一 是堅持理想使命 總之 最後總算讓他們想出適合理想使命的賺錢方式 幸好在他們倒之前有想到   第二 是真民主 每個人都有20%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專案 實現自己的idea 要如何 投票決定哪個專案要繼續發展呢? 越來越多人參予的專案 就是要繼續發展的專案 這個民主 太真實了 想做的人做 不想做的人不做 你的贊同要用行動表現 而非嘴巴講講  

猶大福音

最近國家地理頻道 有個節目叫 猶大福音 是說明有一份被修復的古代文件 其內容為是背叛耶穌的猶大所寫的福音書   也許對基督教信仰的人們來說 聖經中四個福音書 以外還有福音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其實更令人困惑的是 即便是所謂的舊約 在古代有也有好幾個教派與經書 新約 實際上也不只四部福音書 只不過被承認的就那些而已 到了現代依據人們不同詮釋 相同的聖經也形成了實際上 有相當差距的教派   引用某個佛教裡面的故事作為結尾 " 我用手指著月亮 就如同經書指引著真理    就像手指不是真理 經書同樣也不是真理"  

想像力

在人類演化的歷史上 有許多人類的亞種 但是最後都被現代人所取代 其關鍵在於想像力   科學家發現 現代人種的特徵為想像力 現代人種會為死者舉行各式儀式 並且期待有死後的世界 而其他亞種人類 對待他們死去的朋友 就跟石頭一樣 活著時是朋友  死後就什麼也不是   死後的世界形成了宗教 生與死成了哲學 儀式變成了藝術 想像力創造出個人本身經驗以外的世界 一天不再是24小時 一小時的電影可以帶出人生   個人本身經驗以外的世界 才是無限廣大的空間

時間

生物學上有個例子是這樣子的 他說 人與猿 的基因相似度有98% 但是為什麼 人與猿 的差異這麼大的   我認為只是調控基因表現時間的差異而已 就好像 因為要讓腦容量變大 只要讓大腦長大的時間變多就好了 而毛要變多 只是 讓毛變長的時間變多就好了   時間就是這麼奇妙 同樣的東西 只要表現的時間不一樣 那麼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就好像愛情故事裡面的緣分一樣 在對的時間裡面遇到錯的人 跟在錯的時間裡面遇到對的人一樣 令人唏噓   就好像唸書一樣 再一個小時就可以唸完的書 明明只要提早一個小時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 可是就沒有提早一個小時 所以念不完 因此考試就考不好    

外資

眾所皆知 只要市場上資金變多 買進的一方就多 股市就會上漲   國民就會突然變得有錢 因此消費提高 生產就容易提高 銷貨也容易 收入就會跟著變多 為良性循環   因此 吸引外資可以莫名奇妙的把國家變得有錢 可惜的是 外資最怕政治不穩定 因此 台灣的外資一下子到韓國 一下子到香港 就是不到台灣 雖然台灣的企業好 但是政治的不可預測性太高 所以外資不敢來 所以 股市就漲不上去 國民的收入就莫名其妙的變少了  

平衡

心理學上有個例子是這樣子的 有兩個間諜 國家對他們是一個給高薪 一個給低薪 會背叛國家的機會 是高薪的比較高   心理學上的解釋是這樣子的 給低薪的間諜 因為心理無法平衡 因此 會主動認為自己是愛國的 而不是為了錢 所以就不會出賣國家 給低薪的間諜 因為認為自己作間諜是為了錢 而不是因為自己是愛國的 所以就會出賣國家   同樣的道理 也可以解釋名牌包包 & 許多的愛情故事 只要自己的付出 大於自己應得的 為了平衡心裡 我們自己會解釋自己是因為"愛"對方而做出貢獻 也就是說   付出 = 報酬 + 心理補償

文言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以前就很好奇為什麼"文言文"古代中國通用的文書 而不是白話文呢?   或者可以反過來問 如果是白話文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台語歌的歌詞 或者廣東話的漫畫 或者一般國語的白話文 其實都差距頗大 如果書寫成文字 早晚會像歐洲一樣 雖然本來都是相同的語系 之後也會變成雖然系統一樣 可是卻難以學習與相互溝通 甚至同樣是英文 差了幾百年就會變成難以閱讀   而"文言文"的特點就在於"精簡" 而且可以望文生義 猜測出其意義 即便是兩千多年前的文章 只要認得字 大多可以猜出意思 所以不論"白話"如何的變化 思想還是可以順利的流傳下去 尤其是印刷術尚未普及的古代 精簡的文字有助於知識的傳遞 更甚者 如果要把整篇文章背誦下來也不難 例如孫子兵法只有五千多個字 如果背下來 就可以隨時運用  記憶力是智商的關鍵 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古代中國人使知識"壓縮"的技術  就是文言文 當然古代西方人也有其一套 那就是使用"公設法"的"數學" 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