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07的文章

馬桶

據說 羅馬人發明了馬桶 所以羅馬人有著名的下水道系統 後來失傳了 一直到十七世紀 才有人又發明了馬桶 可是一直到十九世紀 好用的自動沖水馬桶發明了 才逐漸的流行起來 十九世紀的時候的某一段時間 巴黎 倫敦 及 紐約 常常爆發霍亂等等疾病 一次都要死好幾萬人 同時也流行著一種說法 在大都市出生的孩子 十個中有八個養不大 後來人們才發現 原來是水源被污染了 人們使用沖水馬桶 將 排泄物直接排入地底 結果又拿井水或河水來喝 結果就是 病的病 死的死 所以羅馬人的下水道系統 原來是這個道理 他們希望污水不要 被喝到 所以就用下水道系統將污水排掉了 中國人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中國人的糞便是要堆肥當成肥料的 肥料是資源 不會當成廢物任水流走的 所以有肥水不落外人田的道理 西方世界經過幾十年的生聚教訓 終於知道要建下水道了 所以大城市就僥倖的活了下來 可是羅馬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他們有下水道 把污水排到河裡 所以城市裡的人們不會喝到污水 可是下游的人們卻無法避免的 只有污水可以用 所以羅馬帝國就難逃滅亡命運 近代世界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污水處理廠也就跟著出現了 連自來水系統都有了 所以如果要用沖水馬桶 下水道 污水處理廠 自來水系統 缺一不可 這可是血淋淋的教訓 許多開發中國家只學了一半 像印度 就只能有可怕的恆河 台灣就只能有臭掉得河水 不過幸好台灣還有自來水 話又說回來 沖水馬桶 使用的水可是不少呀 比一個人一天要喝的水還要多上幾倍 還有浪費掉肥料呀 台灣有兩千萬人 推演出來的數字我還真不敢算呀 不過呢 真正的教訓則是 如果我們想學別人的東西 就好像學民主或共產之類的制度 學的不好的話 真的不知道什麼樣的危機會出現在我們身邊 雖然 中國近代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 那未來呢? 有趣的事情還在後頭呀

測量(六)

測量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 中國人在做菜的時候通常都是憑感覺放調味料 最多也不過是幾湯匙的在算 就已經很準了 如果是這樣 大部分的西點都做不太出來 因為作西點的時候 都需要用秤 來仔細的測量有幾克 成份差一點點 蛋糕 就會變成 發糕 而作不出來原來想要的成品 當成份經過準確的測量之後 煉丹術 就會變成化學 當時間經過準確的測量之後 伽利略就知道 自由落體到底是什麼 不確定的東西可以測量嗎? 如果我們努力去測量 那麼賭博就變成的機率 如果我們不去測量 那麼經濟學就不會是社會科學 而是屬於哲學的範疇了 如果我們去測量 那麼美學也可以變成科學 古希臘人測量出 黃金比例 會讓人覺得特別美 而黃金比例卻神奇的隱藏在斐波那契數列中(Fibonacci Sequence) 所以美學就突然變成了數學 有些人就開發出測量美麗程度軟體 拿來整型外科使用 如果有些人 懂得利用民意調查 所以 就有所謂的 新中間路線 最近的好像有什麼十二年國教 不知道有沒有人去測量過 這樣一來 國家需要花多少錢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一個小學老師看到某私立學校 有電扶梯 有漂亮的制服 有最優秀的師資 有上下學的接送專車 免費的高級餐廳 這個小學老師 就把私立學校學生的學費 與公立學校 學生的學費 加上國家補助每個學生的經費 兩者相比 結果發現竟然是不相上下 如果我們不用經費 去測量學校的話 我們永遠不會發現這個事實 沒錯 如果我們沒有去測量立委的智商 我們就不知道 他們是聰明還是白痴 我們也就無法知道 他們的政策 究竟是 白痴的產物 還是聰明的產物 如果有人隨便講了幾句話 造成股市大跌 究竟是 白痴的產物 還是聰明的產物呢?

測量(五)

這系列的文章已經要離題 這次的題目還是測量 其目的就是 比較 量化 與 評價 讓我想起一些奇怪的回憶 有一次我國中的國文老師 在我的作文簿裡面寫 一個評語 " 老師已無能為力 請另請高明 ! ! " 那時候我的作文真的很爛 不過我也不太跟人比 所以也不會覺得特別自卑 所以也就不管她 那個老師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又說啦 "你們這些學生 國一要唸書念到晚上11點 國二要唸書念到晚上12點 國三要唸書念到凌晨1點 這樣才有機會考到好學校" 當時我真的被嚇到 所以想說就算了 還是每天看完八點檔之後 九點就跑去睡覺 結果還是可以考上第一志願 幸好那時候沒有跟人比較 不然我一定天天都在打瞌睡 上課都沒辦法專心聽課 上高中之後 有些人覺得我很聰明 結果我就真的相信他們 然後就幾乎變得很少在唸書 一樣也是早睡早起 然後大學聯考就沒有考很好 結果就沒有第一志願可以念 於是才發現 我並沒有特別聰明 選擇念博士也是因為被嚇到的 因為到業界的每個同學都被操得很誇張 所以就想說算了 找教職 應該會比較好一點吧 結果現在聽說很多教授過勞死 更糟糕 博士畢業後去公司上個幾個月的班 才發現 雖然大家都說累 可是偷偷地幫他們計算工作時數 結果卻發現他們的工作時數也沒有多少 只是很多人都要拉長到晚上十點之後下班 早上九點多去上班 去掉午餐 與晚餐的時間 晚上十點下班 也才工作九個小時 中間有時有下午茶跟聊天 一天也工作差不多八個小時 當然我也不是去那些傳說中很操的公司 只是我後來才發現 原來大家都很努力 工作到很晚 而且也很習慣 最後我才發現 其實我一直都很努力 只是因為比較早睡覺 才會覺得沒有特別努力 所以還是不要跟別人比較 原來 作自己最好 還是要寫續集

測量(四)

最後還是適合原本的孤僻性格 偶而有點寂寞 所以回到原來的話題 測量到底是什麼? 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或者應該說發現?) 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固定不變了 因為標準變了 光速恆定的假設之下 速度不再是取決於距離與時間 而是相反過來 我們不會察覺我們所處的空間彎曲了 那是因為連量測的尺也彎曲了 我們不會察覺我們所處的時間變慢了 那是因為連量測的鍾也變慢了 我們不會察覺人心變了 那是因為連我們的心也變了 又或者我們覺得世界變了 只是因為自己變了 要測量一樣東西就要有一個媒介 而這個媒介構成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身高是夠高的呢? 那是因為有比較才能得出的結論 我們怎麼能知道一個數十年如一日的經典皮包值多少錢呢? 於是我們拿出比較的對象 這個對像是高貴 富有 與 品味 即時不高貴的人 不富有的人 沒有品味的人 就能夠提著象徵性的度量尺 量出這個皮包的定價 所以呢? 因為人命寶貴 所以即使是完全一樣的東西(某種化學藥品) 給人吃跟給羊吃 定價就完全不一樣 郭台銘在發跡的時候 就鎖定國際一流大廠為目標 希望能接到其訂單 直接跳過國內所有的客戶 因此 即使他的公司很小 但是其格局卻很大 當大家都只是看到大陸時 他就已經開始全球的佈局 早在1985年 他就在全球22個國家註冊FOXCONN 我們可以用格局來度量一個人 有些人想著要拯救台灣同胞 有些人想著要拯救華人同胞 有些人想著要拯救世界 台灣如果要作世界的楷模 那我們該怎麼作 台灣如果要維護世界的和平與正義 那我們該怎麼作 請看續集

測量(三)

來隨便寫寫東西 講到測量 據說17世紀的時候 英國為了成為海上霸主 重金懸賞能夠在海中定位出 經度的方法 (懸賞金額相當於現在的100萬美金) 即時是牛頓也解不出來 其實解法很簡單 比爾蓋茲說下一個世代的資訊革命是機器人 要做出一個好機器人目前現在還缺什麼呢? 之前市面上推出吸塵器機器人 其最要的突破在哪裡呢? 是使用測量距離與灰塵量的感測器嗎? 量測是 連接真實世界的媒介 如果我們要評斷一個人 在唸書的時候 可以用他考試的分數 出社會之後 可以用他賺的錢 我們有時候會用錢來衡量一個人 就好像買東西一樣 一枝筆 與 一個杯子 似乎是無法相比較的東西 但是我們卻可以使用金錢來 把他們放在相等尺度來比較 有趣的是 有一種藥物 可以給羊吃治病 也可以給人治病 完全相同的成份 價格卻差幾萬倍 從名牌皮包 到 一般的農產品 到處都在上演著這樣的故事 股票市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明顯可見的標準之外 我們衡量一個東西的價值 其標準在哪裡 許多人並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在以前的時代 看漫畫 打電動 都是被認為沒有前途的事情而被禁止 現在卻被視為明星產業 我們評價一個事物究竟是以什麼為標準呢? 也許很多人都是用錢為標準 請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