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台灣創業,都拿不到創投的錢
文章摘錄 http://techorange.com/2013/04/15/interview-with-tvca/ 為什麼在台灣創業,都拿不到創投的錢?《TechOrange》專訪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從制度面與政策歷史看台灣創投業的興衰變化,也看台灣近幾年無法運用創業能量刺激產業升級的根本原因。 《2012 台灣創業投資年鑑》 出版,幾個關鍵數字反應出 台灣整體投資環境正在落入嚴重的惡性循環。 國外資金不再投資台灣,國內創投資金不再投資早期,尤其不願意投入種子期創業團隊。 《TechOrange》總編輯張育寧(後簡稱張):創業投資年鑒的數字,顯示台灣引入國際資金投資新創缺乏吸引力,而國內創投也不願意給予新創團隊機會。為什麼? 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後簡稱蘇):台灣的創投業生鏽了,現在台灣 85% 的創投是 7 歲以上的公司,50% 是 10 歲以上的公司。全世界創投公司的平均生命週期大約在 7 到 10 年左右,準備退場的投資基金,沒有時間等待新創事業瓜熟蒂落,是不可能考慮早期投資標的的。台灣的創投產業嚴重老齡化。 張:所以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創投產業都沒有新血加入。為什麼? 蘇:台灣現在的制度,讓早期投資者很難不是 Fool(笨蛋)。如果創投評估每一個案子,結論都是投資風險高過期望報酬率,投資人不會想要把資金放在創投。 創投在做的是風險投資 Venture Capital,在一個事業早創期、風險仍較高時投入,以追求未來相對較高的報酬率。創投在美國非常發達,沒有天使投資的傳統和創投產業的興盛,矽谷不會成為全球高科技業創新中心。 台灣創投業是李國鼎先生參考矽谷作法在 1980 年代引入,目的是促進資金投往高科技產業,創投也的確促成台灣高科技硬體製造業的崛起。但是今天,創投在台灣幾乎走不下去。同樣一個團隊,在美國,創投評估的平均期望回報率是 3 倍,到了台灣,一樣的評估方式,結果卻是有認賠風險。 這是制度不當造成。投資人可以選擇其他管道賺錢,真正受到影響的是新創業者。缺乏良善的新創環境,台灣談什麼產業升級? 張:我們的確看到創投對不少早期團隊展現高度興趣,但卻總是在評估後抽手。你看到的真實狀況是什麼?是什麼制度造成這樣的落差? 蘇:準備上櫃的愛情公寓,還有很多現在看表現不錯的老牌網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