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 又稱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 在中文的意思是指大智慧 或者是 覺悟的智慧
波羅 是 "彼岸"
密多 是 "到"
心經 就是 講述其心法之經典 或者是
闡述其中心思想的經典
整個翻譯下來就是
"到達彼岸的覺悟大智慧之中心思想 的 經典"
或者
"覺悟大智慧 到了彼岸 之後的 心法"
第一種說法 是 說 到達彼岸的大智慧
第二種說法 是 說 大智慧 跨越另一個境界的心境
內文的前三句是這樣子的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菩薩 翻譯 是指 "覺有情" 或是 追求覺悟
五蘊 : 色 受 想 行 識
我們追求智慧的覺悟 若能成功的到達另一個境界
那麼 我們就會感到 一切都是空幻的 再也沒有煩惱與痛苦
之後啦哩啦喳的講了一堆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總之一切物質與意識都是虛妄空幻的
相反的 虛妄空幻也是 如 物質與意識 一樣的真實
心經是唐朝的時候 玄奘法師所翻譯的
有些辭為了表示尊敬 或者尊重原文 或者怕翻了詞不達意
所以只用聲音相同的字 不翻譯
所以心經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佛 : 覺者 也就是開悟的人
菩薩 : 追求開悟的人
所以佛家 是以
追求覺悟 以求解脫 的中心思想來 成立的
只是為什麼要追求覺悟以求解脫呢?
因為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痛苦
他們說 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
又或者 人生來就是有固定的職責與地位 不能改變
* 婆羅門(Brahmin):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祭司,
* 剎帝利(Kshatriya):代表帝王將相、王室貴族,
* 吠舍(Vaishya):代表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 首陀羅(Sudra):代表奴隸。
總而言之 如果再加上因果律
就是 你出生為什麼 就是因為你上輩子做了什麼
所以你才會受到目前這樣的待遇 或者 才會處在目前的處境
所以古印度有許多苦行僧 希望今世多受一點苦
因而來世就可以 過好一點的生活
而佛陀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他說這一切都是你的執念
根本沒有這回事
又 或者
即使有這回事 只要看開一點 那麼這個也不會困擾著你
即使種姓制度中的地位最高的 婆羅門
也會有生老病死 因此也深受因果痛苦的煎熬
因此佛陀就說 不要太執著 放下慾望 放下執念 看空一切 就能覺悟解脫
因此這是一個 "唯心論" 與 "唯物論" 的超越
就是 若無心 我們也無法知道物質是否存在
即是 假使物質存在 若無心 那也不見得有意義
所以這是一個"認識論"
其中 以超越 認識論 的智慧 來脫離苦海的方法就是
"不要想太多啦"
喔.... 我 真的是想太多了
可是真的是這樣子嗎?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 在中文的意思是指大智慧 或者是 覺悟的智慧
波羅 是 "彼岸"
密多 是 "到"
心經 就是 講述其心法之經典 或者是
闡述其中心思想的經典
整個翻譯下來就是
"到達彼岸的覺悟大智慧之中心思想 的 經典"
或者
"覺悟大智慧 到了彼岸 之後的 心法"
第一種說法 是 說 到達彼岸的大智慧
第二種說法 是 說 大智慧 跨越另一個境界的心境
內文的前三句是這樣子的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菩薩 翻譯 是指 "覺有情" 或是 追求覺悟
五蘊 : 色 受 想 行 識
- 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 受蘊,對境對心之作用。
- 想蘊,對境而想像之作用。
- 行蘊,其他對境之心之作用也。
- 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
我們追求智慧的覺悟 若能成功的到達另一個境界
那麼 我們就會感到 一切都是空幻的 再也沒有煩惱與痛苦
之後啦哩啦喳的講了一堆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總之一切物質與意識都是虛妄空幻的
相反的 虛妄空幻也是 如 物質與意識 一樣的真實
心經是唐朝的時候 玄奘法師所翻譯的
有些辭為了表示尊敬 或者尊重原文 或者怕翻了詞不達意
所以只用聲音相同的字 不翻譯
所以心經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佛 : 覺者 也就是開悟的人
菩薩 : 追求開悟的人
所以佛家 是以
追求覺悟 以求解脫 的中心思想來 成立的
只是為什麼要追求覺悟以求解脫呢?
因為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痛苦
他們說 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
又或者 人生來就是有固定的職責與地位 不能改變
* 婆羅門(Brahmin):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祭司,
* 剎帝利(Kshatriya):代表帝王將相、王室貴族,
* 吠舍(Vaishya):代表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 首陀羅(Sudra):代表奴隸。
總而言之 如果再加上因果律
就是 你出生為什麼 就是因為你上輩子做了什麼
所以你才會受到目前這樣的待遇 或者 才會處在目前的處境
所以古印度有許多苦行僧 希望今世多受一點苦
因而來世就可以 過好一點的生活
而佛陀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他說這一切都是你的執念
根本沒有這回事
又 或者
即使有這回事 只要看開一點 那麼這個也不會困擾著你
即使種姓制度中的地位最高的 婆羅門
也會有生老病死 因此也深受因果痛苦的煎熬
因此佛陀就說 不要太執著 放下慾望 放下執念 看空一切 就能覺悟解脫
因此這是一個 "唯心論" 與 "唯物論" 的超越
就是 若無心 我們也無法知道物質是否存在
即是 假使物質存在 若無心 那也不見得有意義
所以這是一個"認識論"
其中 以超越 認識論 的智慧 來脫離苦海的方法就是
"不要想太多啦"
喔.... 我 真的是想太多了
可是真的是這樣子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