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07的文章

尤努斯

好像有一個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 叫尤努斯  他被稱之為窮人銀行家 主要就是借錢給窮人 然後就能改善窮人的生活? 那麼為什麼不是給錢給窮人的慈善機構得到諾貝爾獎?   其中的差距在哪裡? 我想是因為他發明了一個不會消耗掉的分享機制 就好像我借錢給銀行(存款) 可是我並不會變得更窮 但是銀行卻會變得更富有   我通過某個機制分享了我的錢 別人享受到我分享的好處 可是我竟然沒有什麼損失!!(因為我暫時不需要用到那筆錢)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共產主義會失敗 因為如果依照共產主義的機制 我分享出去的錢可真的是回不來了        

技術 思維 落差

古時候書本取得不易 需要背誦書籍與抄書 因此台灣人的教育較重視記憶與熟練 而習慣使用印刷術的歐洲人就沒有這個困擾 他們在課堂教書 重視的是老師的講解 書本的取得與記憶就不是主要的學習項目 可是我們現在有了電視 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採用的是電視教學 對學生而言其實也不會也太大的差別 不過可以減少老師的人數 同時老師就可以花比較多的時間在準備教材與解決學生的問題 而非只是重複上課內容 當然 有了課堂上的電視教學 學生要預習與複習就更加容易了 現在有了電腦 我們連考試都可以自由化 不論是TOEFL或是TOEIC 其中許多項目都是電腦化 沒有理由一般的學生考試不能電腦化 總而言之要跳級或者根據學生的興趣去發展其專才 就變得很容易了 只要有了公平的認證 這樣的考試原則上是可以全世界通用的 更何況是台灣 如果我們的課堂水準都有discovery channel的水準 應該對教育會有一定的幫助 而且跳級與自我學習 應該會大量應增加 就因為先進的技術已經被發展出來 所以有些學習工作已經不需要太強調 先進國家的教育已經轉化為重視論述 研究 計畫撰寫 計畫執行 自我的興趣 可是我們並沒有這樣作 如果要不斷的作數學練習題來熟練算數 其實 用計算機也就夠了  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學點別的 也許有人會擔心跳過基礎階段會不好 我們有了新技術 卻還擁抱著舊思維 這就是技術與思維之間的落差 我並不是否定基礎之重要 而是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 要用電腦其實不太需要真的學習電腦的原理 就好像要看電視不需要學習電視的原理 我們要學的只是 需要知道我們想要學些什麼 與想用什麼

經典

由於中國社會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古時候科技不發達, 在那個需要背書或者抄書的時代, 死記與抄書成為古時候讀書人最主要的工作, 即使一直到了乾隆編寫四庫全書的時代, 書還是不能夠輕易的出版,只能夠抄寫。 由於中國文字的如果要使用活字印刷, 原則上還是很大費周章的, 因此一般的書籍, 即使已經到了四庫全書的等級, 仍然只能抄寫,無法出版,無法廣傳於四方。 在此同時, 歐洲人早除了一般的書籍出版品之外, 還有期刊、報紙、等等各式各樣的出版品, 拼音文字其少字母的特性, 在早期的出版科技上顯然有極大的助益, 以至於人們不再依賴經典。 1476年印刷術被引進英國時, 清朝也要在一百多年後的1636年才正式進入中國, 至少,文藝復興也是在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才開始。 簡而言之,歐洲人早已習慣不用背書,也不用抄書, 即可由便宜的印刷品得到任何可用的知識。 在當時的歐洲, 對高等的學術殿堂而言, 出版也是一件理所當然的工作, 一篇篇的學術論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一直到現在,學術界還是沿用著當時的慣例---發表期刊。 不過因為牛頓老是不喜歡把參考文獻的出處寫上去, 如天文台的觀測者得到的數據, 不斷引起軒然大波, 以至於學術界嚇怕了, 從此以後參考文獻就變成論文中絕對不能缺少的部份。 如果不能夠擁有出版的能力, 那麼,所謂的經典就會一直纏繞著我們, 我們就不能夠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知識的產生, 而要放在知識的複製上了。 我們台灣人的教育似乎也還停留在舊科技時代。

變異

中國的文字使得中國人在思想上與文化上獲得空前的統一, 即使每個地方的語音相差甚多, 就如同廣東話語閩南話的差別 可以讓同是中國人的兩個人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 但是卻可以利用文字來溝通, 這樣的情形也許也很像日本人與台灣人可以用漢字溝通一樣。 不過歐洲人就沒這麼順利了, 他們雖然不同國家可能具有相同的祖先, 但是由於語音的不同以及拼音文字的使用, 使用文字來溝通仍然有相當大的代溝, 就是因為這樣的差距, 使得即使伽利略被打壓, 教會還是不知道哥白尼在幹什麼, 得以讓一個不容於當世的思想喘息而逐漸成熟。

活字印刷術

也許有人說中國人發明了印刷術, 不過中國人的活字太困難了, 而使用拼音文字的歐洲人就沒有這個困擾, 所謂的經典的概念就漸漸模糊了, 取而代之的是知識的論戰, 嚴格說起來應該是筆戰, 學術的發展一直到現在, 一直都是延續著筆戰的主調, 總而言之,出版這個觀念就是印刷術出現之後才有的, 而出版可使得知識輕易的超越時空傳遞, 許多人就可以輕易的學習不同的知識, 因而造成知識的爆炸, 所謂的版權與智慧財產權的觀念也就應運而生, 專利的概念支撐著工業技術革命,於是現代世界得以形成。

歐洲人

為什麼會提到歐洲人呢? 因為他們在歷史上顯得特別突出, 或者應該說, 他們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論是四季交替的循環,或者是宗教中的輪迴, 似乎在歐洲人改變歷史軌跡之前, 所有的人類都認為世界是一種封閉的循環, 既缺少方向,也看不見未來,頂多來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當我們有能力將傳說變成歷史的時候, 我們的未來也同時被歷史封閉著, 我們崇拜著古人,等待著輪迴轉世,或者是把歷史當作聖經, 人們痴痴的等待著世界被毀滅,然後一切重生。 究竟是什麼事件讓歐洲人將歷史之環打出了個缺口呢? 許多學者專家提出了一些假設, 之前我提過,眾多人類的亞種之中,腦容量比人類大,體格比現代人健壯的物種都毀滅了, 難道這個時候所謂的聰明突然間變成了改變歷史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發現亞洲人平均智商比歐洲人高, 然而智商本身的爭議就很多。 要瞭解一件事情的因果關係是不容易的, 我們可能要精心的設計實驗, 然後不斷的重複實驗以確認因果關係, 設計實驗本生就不容易,何況還要去實行, 更不用說人類的歷史是無法作實驗的,除非我們是神。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社會科學無法真正的變成科學。

加班 & 失業 & 管理

若一個人平均每天工時為8小時 每天 加班一個小時 則每天工作時數為9小時 只要有8個人 每天超時工作一小時 那就表示會有1個人的工作機會消失 若總就業人口中有1成的人 每天超時工作一小時 在總工作量不變的前提之下 那麼 失業率就會提高 (1/8)*0.1 = 1.25% 96年7月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全國失業率為 4.05% 也就是失業率將增加原本的三成左右 如果以上的數據還不夠吸引人 那我們來計算消費人口的減少 正常而言 一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 休息8小時 睡眠8小時 也就是所謂的38制 剛好24小時 如果 假設一般人會花休息時間的一半作休閒活動 如看電影 喝咖啡 逛街 打球 打電動 約會等等 那麼若一個人每天多加班一個小時 就會減少0.5個小時消費 與 0.5個小時休息 若一樣總就業人口中有1成的人 每天超時工作一小時 那麼總消費時數就會減少 (0.5小時)/(4小時)*0.1=1.25% 再加上 失業人口的1.25% 總共減少的消費時數就變成 2.5% 為了簡單起見 我把所有的工作都認為是為了要最終的消費 也就是所有的生產就會 就會減少約 2.5% 消費 及獲利 並且也會因此 再減少 2.5%的工作機會 也就是失業率總共會提高(2.5+1.25)%=3.75% 這還只是加班一個小時喔 如果這樣的數字還不夠吸引人 我可以再把超時工作引起的健康問題 失業率提高的社會問題 所額外付出的成本在加上去 不過算起來有點複雜 所以目前我只是引入所謂的複利觀念 也就是這樣的效果 可以以 複利 的方式 如滾雪球般的擴大 這樣的理論說明了 為什麼歐洲如此重視減少工時 而且重視休閒生活 卻可以以如此優雅的方式 超越美國的總經濟產值 當然 如果要把一項工作分成好幾個人來作 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就變得極其重要 在工作的分配上 管理與協調就成了一家公司 甚至一個國家 最重要的工作 當管理與協調的能力 達到一個極高的水準 公司與公司 機構與機構 國家與國家 的合作就會變得十分順暢 歐盟是否會成功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 那麼台灣呢? 為什麼M型的社會會成型? 為什麼我們的政治如此紛擾? 好好的放鬆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