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

經過十年的教育改革之後,補習班的產值成長了四倍,大學也創下了考七分就能夠錄取的新紀錄,這就是台灣教育改革目前的狀況。

回頭檢視一下當初改革的目的為何?

  • 希望減輕學子壓力
  • 提高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 多元化

孩子們下課後還要補習,而且補得更兇,很難想像壓力已經變輕了,而七分上大學的結果代表著基礎教育的問題,讓人難以想像基本代數都弄不清楚,卻要學習微積分的狀況。至於多元化結果也很難評價,在人人都念大學的情況下,當初如果王建民念了大學,那就不會有現在的王建民了。

教育改革成不成功且先不評論,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當初的目的與目前的結果偏離甚遠,則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課題。

先從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廢除聯考"開始討論。既然不聯考了,那麼還要考試嗎?答案很明顯,繼續考,而且考更多的試,不僅有筆試還有口試,更有面試。這麼說來,廢除聯考不是因為我們不要考試,而是不要"聯考"。這麼一來就更有趣了,姑且不論基測學測,所有的高考普考,醫師律師的國家考試是不是應該依循相同的邏輯廢除呢?那麼全民英檢跟托福又該何去何從呢?

如果我們換個方式想想,考試本身是有意義的,有公信力的機關也是有意義的,那麼如果適當的延伸這些概念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我們會有全民數學檢定!!!

這代表什麼?天才小學生可能會有跟大學生一樣的檢定結果,而高中生也有可能出現小學生程度的數學檢定結果。這代表了什麼?代表這個高中生該回去讀小學?還是這個小學生該馬上去讀大學?似乎很難下這樣的結論。

但是.....

如果仔細思考的話,會發現這樣其實我們可以從傳統的教育解放出來,我們會有歷史、生物、地理、化學、物理、電子學、資訊理論、財務管理等等的分級檢定考試。

不僅僅學生可以考,一般社會人士也可以考。每個人都可以依自己的興趣能力拿到不同等級的證書。這麼一來,一級一級的考上去,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修習不同的課程,只要等級到了,每個人都可以去台大上課。如果大學生很混呢?通不過檢定考試怎麼辦呢?當然就是不能畢業呀,這是很合理的,不過沒關係,就像托福一樣,隨時都可以補考,不會因為留級而浪費掉一整年。而一般社會人士,也可以花個十幾年拿到名校的學位,因為所有的測驗與考試等級都達成了。

千萬不要誤會考試只有筆試,考試可以是任何形式,口試、面試、實作考試都是可以採用的形式,就如同考駕照也需要實際開下去跑看看。

考試並沒有錯,真真出問題的地方是在考試施行的方式。有公信力,有鑑別力的考試對社會大眾真的是一大福音,有人能夠想像沒有通過醫師國家考試的人來幫我們做醫療嗎?那可是密醫呀。

最後回到聯考,我們的教育改革的問題就呼之欲出了。當初很多人都說聯考不好,考試不好,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勇氣深思",我們要有勇氣去思考事物本質,不要被表象與潮流所迷惑。這樣一來,廢除聯考就不一定是必然的結果了。

題外話,我總覺得立委要通過考試,就好像選舉需要有年齡限制一樣,不知道有沒有人認同我呢?立法院與考試院是不是應該有相互補強的作用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網路筆記 File Upload on PHP Server in Android

LA流浪記

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