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 彼得杜拉克 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彼得杜拉克著),這是一本經典的管理書籍,書中描述了何謂有效的管理者,也是聯發科董事長強力推薦的一本書,書中重要的概念如知識工作者、用人之所長、重視貢獻、作對的事情、何為有效的決策與時間管理等等。
本書所提到的觀念也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理由,也使得管理學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在此不多敘述作者的想法,本文想要著重的是彼得杜拉克也忽視的想法,進而推論出為何這麼好的管理概念到目前為止,能夠好好實行的公司少之又少,也使得經典一直被拿出來討論,就如同孔子的論語是經典一樣,雖然想法很棒,看似很容易實行,卻沒有多少人或公司做得到。
首先談到用人之所長,其概念很簡單,總不能夠要求愛因斯坦去打籃球,然後喬丹去學物理卻期望他們能夠有偉大的成就吧。但是大部分的員工卻常常發現其主管不能用其所長,然後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更有甚者,員工對老闆或主管看法往往都是抱怨的比較多,而不認同其管理方式,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管理者不斷精進其管理能力,卻往往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管理這麼重要,為什麼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因為專業能力被認同,然後才被升至主管職位,而非由學習管理的人來擔任管理職位呢?更誇張的是,管理能力被視為非專業能力,非管理本科訓練的人都可以藉由上幾堂課,就可以上手管理的工作。如果一個電機工程師需要四年的養成再加上幾年的工作經驗,那麼為何我們會認為管理的專業知識可以藉由上幾堂課來得到,並且可以上手呢?而被升上管理職位的人往往不是本身是因為"管理"能力很強所以才成為管理者,而是其專業能力(如電機工程)很強才當上管理者。這不是很矛盾嗎?完全不符合"用人之所長"吧!
下面我將詳述一位知識工作"用人之所長"會遭遇什麼樣的困境。
首先,所謂一個人的長處,往往是比較出來的,就算有兩個很棒的人,由於機會有限的關係,大部分都會先把兩個人分高下,然後由專業能力比較強的人擔任主管,這樣會造成一個問題,這樣出來的主管,往往不能夠容許屬下有出頭的機會,理由很簡單,這樣就失去的他升任主管的理由,所以也會不自覺的打壓他的屬下,而由於他本身晉身管理職,更會導致原本他所擅長的技術領域被荒廢掉,如此一來,整的團隊的能力就會因為這兩個因素而不斷的下降,IBM曾因為這個問題,使得公司的效能不斷的下降,所幸IBM有發現這個問題,而發展出雙軌制,也就是技術職等與管理職等雙軌並進,使得技術人才得以發揮,才造就IBM的復興。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不是把技術能力強的人升任主管職,難道要把一個不懂技術的人MBA菜鳥安排在管理研發技術人員的位置上嗎?" 至此,一個很明顯的偏見就呼之欲出了,所謂的"管理"與"主管"其實是不同的概念,在彼得杜拉克的書裡有很詳盡的說明,這裡僅簡單的舉例:醫生是個專業人員,對病人負責,如果有人想管理醫生,可能就會規定要在幾分鐘之內看完病人,問題是,每個病人狀況都不一樣,怎麼可能事先知道要規劃多少時間給病人呢?重要的事情是,不論管理的手段為何,貢獻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病人的康復,所以醫生對其成果負責,而企圖管理醫生的人,可能都無法對成果(治病)負責,所以醫生才是主管,而管理醫生的人,如醫院院長,則只是在做"管理",而不是對成果(治病)負責的人。如果我們認同這樣的舉例,科技業的研發人員也是相同的例子。專案管理員往往"企圖管理",可是卻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造成嚴重的反效果而不自知,專業工程師對上專案管理員(主管)就如同醫生與醫院院長的關係一樣,並不是"管理者"就真的可以對成果負責,這也是知識工作者的特性。
這樣一來,所謂的"有效的管理者",其實應該翻譯作"有效的主管"。更合理的翻譯應該叫做"有效的知識工作者",知識工作者本身就是主管(負責事情成效的人)!!!而所有的管理行為就只是為了讓事情變得更"有效果",所以彼得杜拉克寫這本書的目的其實是要說,"讓知識工作者更有產出,並且對成果負責,擺脫無效的管理",整本書就是圍繞這樣的概念在闡述如何讓工作更有效,成果更好。可惜的是,知識工作者很難擺脫無效的管理,因為"管理"已經深入企業了,幾乎所有好的工程師都有一個"管理者",身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對於這樣的結果想必深感意外吧。
想想看google, facebook, apple, microsoft 當初是怎麼發跡的吧,不就是"讓知識工作者更有產出,並且對成果負責,擺脫無效的管理",讓我舉例說明如果真正落實彼得杜拉克的想法會發生什麼事情,看看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如果身為一個員工會發生什麼事情?沒錯!就是被CEO趕出去,從此他就不再被"管理"了,。Steve jobs非常的關心產品本身開發的狀況,比較不在乎研發的deadline,也不在乎市場調查,他曾說,"消費者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直到我們做出產品放在他們面前",想知道這樣的管理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嗎?是的,他特別關心產品,比較不關心"管理",他幾乎沒有在做"管理"人的工作,他被認為是暴君,幾乎對所有的管理學而言,他都是糟糕的,因為沒有一個管理學教大家變成暴君,而所有上述偉大的企業,當初是因為有了極佳的產品才漸漸成功,而在企業草創之初,管理幾乎是無用的,既然對偉大的企業來說,管理一開始就是無用的,那他們之後又何必那麼重視"管理",而且每個偉大企業都有者南轅北徹的管理哲學。但如果知識工作者本身就是"主管"。究竟是什麼原因企業對管理如此執著,非得要設立一個主管職位,讓這些知識工作者每天受到無效的管理呢?
好的產品就是"貢獻",彼得杜拉克如是說:重視貢獻,才是有效的知識工作者。
本書所提到的觀念也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理由,也使得管理學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在此不多敘述作者的想法,本文想要著重的是彼得杜拉克也忽視的想法,進而推論出為何這麼好的管理概念到目前為止,能夠好好實行的公司少之又少,也使得經典一直被拿出來討論,就如同孔子的論語是經典一樣,雖然想法很棒,看似很容易實行,卻沒有多少人或公司做得到。
首先談到用人之所長,其概念很簡單,總不能夠要求愛因斯坦去打籃球,然後喬丹去學物理卻期望他們能夠有偉大的成就吧。但是大部分的員工卻常常發現其主管不能用其所長,然後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更有甚者,員工對老闆或主管看法往往都是抱怨的比較多,而不認同其管理方式,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管理者不斷精進其管理能力,卻往往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管理這麼重要,為什麼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因為專業能力被認同,然後才被升至主管職位,而非由學習管理的人來擔任管理職位呢?更誇張的是,管理能力被視為非專業能力,非管理本科訓練的人都可以藉由上幾堂課,就可以上手管理的工作。如果一個電機工程師需要四年的養成再加上幾年的工作經驗,那麼為何我們會認為管理的專業知識可以藉由上幾堂課來得到,並且可以上手呢?而被升上管理職位的人往往不是本身是因為"管理"能力很強所以才成為管理者,而是其專業能力(如電機工程)很強才當上管理者。這不是很矛盾嗎?完全不符合"用人之所長"吧!
下面我將詳述一位知識工作"用人之所長"會遭遇什麼樣的困境。
首先,所謂一個人的長處,往往是比較出來的,就算有兩個很棒的人,由於機會有限的關係,大部分都會先把兩個人分高下,然後由專業能力比較強的人擔任主管,這樣會造成一個問題,這樣出來的主管,往往不能夠容許屬下有出頭的機會,理由很簡單,這樣就失去的他升任主管的理由,所以也會不自覺的打壓他的屬下,而由於他本身晉身管理職,更會導致原本他所擅長的技術領域被荒廢掉,如此一來,整的團隊的能力就會因為這兩個因素而不斷的下降,IBM曾因為這個問題,使得公司的效能不斷的下降,所幸IBM有發現這個問題,而發展出雙軌制,也就是技術職等與管理職等雙軌並進,使得技術人才得以發揮,才造就IBM的復興。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不是把技術能力強的人升任主管職,難道要把一個不懂技術的人MBA菜鳥安排在管理研發技術人員的位置上嗎?" 至此,一個很明顯的偏見就呼之欲出了,所謂的"管理"與"主管"其實是不同的概念,在彼得杜拉克的書裡有很詳盡的說明,這裡僅簡單的舉例:醫生是個專業人員,對病人負責,如果有人想管理醫生,可能就會規定要在幾分鐘之內看完病人,問題是,每個病人狀況都不一樣,怎麼可能事先知道要規劃多少時間給病人呢?重要的事情是,不論管理的手段為何,貢獻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病人的康復,所以醫生對其成果負責,而企圖管理醫生的人,可能都無法對成果(治病)負責,所以醫生才是主管,而管理醫生的人,如醫院院長,則只是在做"管理",而不是對成果(治病)負責的人。如果我們認同這樣的舉例,科技業的研發人員也是相同的例子。專案管理員往往"企圖管理",可是卻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造成嚴重的反效果而不自知,專業工程師對上專案管理員(主管)就如同醫生與醫院院長的關係一樣,並不是"管理者"就真的可以對成果負責,這也是知識工作者的特性。
這樣一來,所謂的"有效的管理者",其實應該翻譯作"有效的主管"。更合理的翻譯應該叫做"有效的知識工作者",知識工作者本身就是主管(負責事情成效的人)!!!而所有的管理行為就只是為了讓事情變得更"有效果",所以彼得杜拉克寫這本書的目的其實是要說,"讓知識工作者更有產出,並且對成果負責,擺脫無效的管理",整本書就是圍繞這樣的概念在闡述如何讓工作更有效,成果更好。可惜的是,知識工作者很難擺脫無效的管理,因為"管理"已經深入企業了,幾乎所有好的工程師都有一個"管理者",身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對於這樣的結果想必深感意外吧。
想想看google, facebook, apple, microsoft 當初是怎麼發跡的吧,不就是"讓知識工作者更有產出,並且對成果負責,擺脫無效的管理",讓我舉例說明如果真正落實彼得杜拉克的想法會發生什麼事情,看看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如果身為一個員工會發生什麼事情?沒錯!就是被CEO趕出去,從此他就不再被"管理"了,。Steve jobs非常的關心產品本身開發的狀況,比較不在乎研發的deadline,也不在乎市場調查,他曾說,"消費者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直到我們做出產品放在他們面前",想知道這樣的管理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嗎?是的,他特別關心產品,比較不關心"管理",他幾乎沒有在做"管理"人的工作,他被認為是暴君,幾乎對所有的管理學而言,他都是糟糕的,因為沒有一個管理學教大家變成暴君,而所有上述偉大的企業,當初是因為有了極佳的產品才漸漸成功,而在企業草創之初,管理幾乎是無用的,既然對偉大的企業來說,管理一開始就是無用的,那他們之後又何必那麼重視"管理",而且每個偉大企業都有者南轅北徹的管理哲學。但如果知識工作者本身就是"主管"。究竟是什麼原因企業對管理如此執著,非得要設立一個主管職位,讓這些知識工作者每天受到無效的管理呢?
好的產品就是"貢獻",彼得杜拉克如是說:重視貢獻,才是有效的知識工作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