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 與通貨緊縮
經濟大恐慌(英語: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經濟大恐慌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經濟大恐慌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資料來源 wiki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情形,因為造成經濟衰退的竟然是生產過剩造成的價格下跌,不過很多研究經濟大蕭條的學者發現,這次的衰退其實跟貨幣政策有關。在那個時代貨幣的發行量受到嚴格的控制,然而當生產越來越暢旺,如果貨幣的供給量還是固定的,那就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產品價格的下跌。
如果我們想像一開始有十個人,每個人都有100元,由於貨幣供給量固定,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的努力生產產品,我們大家合起來的錢永遠不會超過10x100=1000,例如我生產了N個鞋子,那麼每個鞋子的價格就很難高過1000元,因為所有的人加起來的錢永遠也不會超過1000元,所以鞋子注定要跌價,事實上鞋子的價格會少於1000/N。
很可怕吧~~ 所以後來的經濟學家發展出用貨幣政策來救經濟,如果貨幣供給量提高,自然就不會發生上述現象,目前主流的見解是適當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
可是政府還是不會故意把鈔票無中生有,因為那有道德上的問題,所以怎麼辦呢?
就發行政府債券了呀!!!把人民手中的鈔票換成債券,政府就可以再把鈔票釋放到市場之中。不知不覺的,政府就不斷地發行債券,然後就欠了很多錢,直到還不起...這就是目前的狀況。結果最後還是要印鈔票來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 wiki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情形,因為造成經濟衰退的竟然是生產過剩造成的價格下跌,不過很多研究經濟大蕭條的學者發現,這次的衰退其實跟貨幣政策有關。在那個時代貨幣的發行量受到嚴格的控制,然而當生產越來越暢旺,如果貨幣的供給量還是固定的,那就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產品價格的下跌。
如果我們想像一開始有十個人,每個人都有100元,由於貨幣供給量固定,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的努力生產產品,我們大家合起來的錢永遠不會超過10x100=1000,例如我生產了N個鞋子,那麼每個鞋子的價格就很難高過1000元,因為所有的人加起來的錢永遠也不會超過1000元,所以鞋子注定要跌價,事實上鞋子的價格會少於1000/N。
很可怕吧~~ 所以後來的經濟學家發展出用貨幣政策來救經濟,如果貨幣供給量提高,自然就不會發生上述現象,目前主流的見解是適當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
可是政府還是不會故意把鈔票無中生有,因為那有道德上的問題,所以怎麼辦呢?
就發行政府債券了呀!!!把人民手中的鈔票換成債券,政府就可以再把鈔票釋放到市場之中。不知不覺的,政府就不斷地發行債券,然後就欠了很多錢,直到還不起...這就是目前的狀況。結果最後還是要印鈔票來解決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