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7的文章

選狼還是選獅子?

選狼還是選獅子? 這是一篇朋友轉寄給我的文章 如果有觸犯版權請告知 ================================================= 上帝把兩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 上帝還給羊群找了兩種天敵,一種是獅子,一種是狼。 上帝對羊群說:「如果你們要狼,就給一隻,任它隨意咬你們。 如果你們要獅子,就給兩頭,你們可以在兩頭獅子中任選一頭,還可以隨時更換。」 這道題的問題就是:如果你也在羊群中,你是選狼還是選獅子? 很容易做出選擇吧? 好吧,記住你的選擇,接著往下看。 南邊那群羊想,獅子比狼兇猛得多,還是要狼吧。於是,它們就要了一隻狼。 北邊那群羊想,獅子雖然比狼兇猛得多,但我們有選擇權,還是要獅子吧。於是,它們就要了兩頭獅子。 那隻狼進了南邊的羊群後,就開始吃羊。 狼身體小,食量也小,一隻羊夠它吃幾天了。這樣羊群幾天才被追殺一次。 北邊那群羊挑選了一頭獅子,另一頭則留在上帝那裡。 這頭獅子進入羊群後,也開始吃羊。 獅子不但比狼兇猛,而且食量驚人,每天都要吃一隻羊。 這樣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殺,驚恐萬狀。 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獅子。 不料,上帝保管的那頭獅子一直沒有吃東西,正飢餓難耐,它撲進羊群, 比前面那頭獅子咬得更瘋狂。羊群一天到晚只是逃命,連草都快吃不成了。 南邊的羊群慶幸自己選對了天敵,又嘲笑北邊的羊群沒有眼光。 北邊的羊群非常後悔,向上帝大倒苦水,要求更換天敵,改要一隻狼。 上帝說:「天敵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必須世代相隨,你們唯一的權利是在兩頭獅子中選擇。」 北邊的羊群只好把兩頭獅子不斷更換。 可兩頭獅子同樣凶殘,換哪一頭都比南邊的羊群悲慘得多, 它們索性不換了,讓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另一頭獅子則餓得精瘦。 眼看那頭瘦獅子快要餓死了,羊群才請上帝換一頭。 這頭瘦獅子經過長時間的飢餓後,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 自己雖然兇猛異常,一百隻羊都不是對手,可是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裡的。 羊群隨時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裡,讓自己飽受飢餓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餓死。 想通這個道理後,瘦獅子就對羊群特別客氣,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了。 羊群喜出望外,有幾隻小羊提議乾脆固定要瘦獅子,不要那頭肥獅子了。 一隻老公羊提醒說:「瘦獅子是怕我們送它回上帝那裡挨餓,才對我們這麼好。 萬一肥獅子餓死了,我們沒有了選擇...

菩薩

菩薩 的翻譯是 覺有情 或者稱為 有情的覺悟者 什麼是覺悟呢? 佛家曰: 體悟到 五蘊皆空 的道理 那什麼又是有情的覺悟者呢? 舉個例子來講 當我們在玩線上遊戲的時候 遊戲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情節 牽動的我們的喜怒哀樂 我們樂在其中 心思隨之擺動 但是我們很清楚的知道 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 這只是遊戲 死了可以重來 不滿意可以砍掉重練 在遊戲中 我們做了壞事 就好像不是自己做的一樣 在遊戲中 我們做了好事 也是開心的 我們是有情的 但是卻是覺悟的 所以人人皆有菩薩心 有一部電影叫盧安達飯店 內容是講述 盧安達內戰發生的事情 看電影的人會覺得 那裡的人怎麼那麼奇怪 大家都是同一種人 沒人分辨的出來其中的差別 唯一的差別只是 比利時人為了要統治當地 就把他們分成兩種人 皮膚稍微白一點的 鼻子比較高的 分類為一種人 用來幫助比利時人統治殖民地的另一類人 結果比利時人撤走之後 就開始了兩方輪流種族大屠殺 而看電影的人們是 覺悟的 而且深深地同情他們  是有情的 這樣一來 中東的 猶太教 與 回教 的戰爭又是怎麼一回事 印度 與 巴基斯坦 的 宗教戰爭 又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大陸的人很討厭日本人 因為他們殺了很多中國人 可是實際上 中國內鬥的時候 中國人殺的中國人何止數倍 228事件 死了很多人 卻也比不上日本接收台灣時 陸續死的人數 也比不上美軍轟炸台灣時的死亡人數 我們會傷痛 但是可以覺悟 因為我們都有菩薩心

自由貿易

在大英帝國殖民時期 美國曾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 結果美國獨立了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 即使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 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 於是自由貿易就興起了 英國老是要求別的國家實行自由貿易 外加帶著以自由貿易為理由的 戰爭 結果中國就變成了次殖民地了 到1870年德國的紡織和金屬工業在組織結構和技術效率上已經超越英國 並且在德國國內市場上已經擊敗英國同類產品 英國的商業困境因1873至96年的經濟蕭條而雪上加霜 因商業衰退所導致的通貨緊縮更進一步給各國政府增加了壓力 迫使它們鼓勵扶植國內工業, 從而最終導致了歐洲強權逐漸拋棄自由貿易的原則 德國於1879年 法國於1881年先後放棄自由貿易 最後只剩下美國 堅持自由貿易 到底是因為 其堅持自由貿易經濟才強大呢 還是 其經濟能力強大才堅持自由貿易 日本 曾經 差點讓美國放棄自由貿易 現在換中國了 不知道故事會怎麼發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現在的許多產品 往往可能會跑完全球才生產出來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 即時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 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 台灣能不能不管政治上的統治關係 而直接享受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果實呢?

心經

心經 又稱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 在中文的意思是指大智慧 或者是 覺悟的智慧 波羅 是 "彼岸" 密多 是 "到" 心經 就是 講述其心法之經典 或者是 闡述其中心思想的經典 整個翻譯下來就是 "到達彼岸的覺悟大智慧之中心思想 的 經典" 或者 "覺悟大智慧 到了彼岸 之後的 心法" 第一種說法 是 說 到達彼岸的大智慧 第二種說法 是 說 大智慧 跨越另一個境界的心境 內文的前三句是這樣子的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菩薩 翻譯 是指 "覺有情" 或是 追求覺悟 五蘊 : 色 受 想 行 識 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受蘊,對境對心之作用。 想蘊,對境而想像之作用。 行蘊,其他對境之心之作用也。 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 總而言之 就是 我們追求智慧的覺悟 若能成功的到達另一個境界 那麼 我們就會感到 一切都是空幻的 再也沒有煩惱與痛苦 之後啦哩啦喳的講了一堆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總之一切物質與意識都是虛妄空幻的 相反的 虛妄空幻也是 如 物質與意識 一樣的真實 心經是唐朝的時候 玄奘法師所翻譯的 有些辭為了表示尊敬 或者尊重原文 或者怕翻了詞不達意 所以只用聲音相同的字 不翻譯 所以心經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佛 : 覺者 也就是開悟的人 菩薩 : 追求開悟的人 所以佛家 是以 追求覺悟 以求解脫 的中心思想來 成立的 只是為什麼要追求覺悟以求解脫呢? 因為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痛苦 他們說 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 又或者 人生來就是有固定的職責與地位 不能改變 * 婆羅門(Brahmin):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祭司, * 剎帝利(Kshatriya):代表帝王將相、王室貴族, * 吠舍(Vaishya):代表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 首陀羅(Sudra):代表奴隸。 總而言之 如果再加上因果律 就是 你出生為什麼 就是因為你上輩子做了什麼 所以你才會受到目前這樣的待遇 或者 才會處在目前的處境 所以古印...

冤大頭

當我們在投資的時候 獲利高的公司往往股價高 而獲利的低的公司往往股價低 這麼一來 即使我們選擇了好公司來投資 其報酬率也不見得會好 因為成本太高了 我試著查過 一些歷史股王當初的EPS 結果發現 有的EPS 只有 5 元左右 有的卻高達 30 幾元 大部分都在十元左右 最可怕的是 國壽 曾有 1975元的天價 而當年的EPS只有8.5 巴菲特 講過一句不太為人知的一句話 他說: 玩牌的時候 放眼一看 你總會看出一個冤大頭 如果看不出來 那麼冤大頭就是你自己 我記得有一本書叫 從 20萬到十億 書中的主人翁是期貨高手 我很佩服他 不過就是因為我佩服他 所以我就不太可能適合期貨投資 因為 教科書上說 期貨是零合遊戲 有人賺 必定有人賠 更何況還有人在中間收手續費 既然有那麼強的人在賺錢 顯然就有很多人賠到死 這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吧 找出冤大頭 就是巴菲特的賺錢心法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子的 據說 有一年巴菲特發現 自己的公司 其市價是 其公司擁有之投資組合 之資產價值之三倍 然後他就找一個冤大頭 用交換持股的方式 把自己的公司的股票給賣了 然後再去買他原來的投資標的 如果巴菲特真的信奉 股票買了就永遠不要賣 那他怎麼可能賣了自己公司的股票呢?

成功率

如果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只重視長期投資 那他就永遠不可能是全球首富(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了) 一個常效性的決定 往往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變得不合時宜 如果只是看長期的效果 那麼巴菲特也很可能變成一個 套牢的投資人 就像所有信奉他投資理論的人 他說 他不投資他不瞭解的產業 這是因為他不能忍受風險 也就是他投資的成功率一定要很高 他才能夠接受 話又說回來 常常有人說 高風險 高報酬 而 低風險就變成了低報酬 如果以這麼低的報酬率來說 巴菲特怎麼會有機會成為全球首富呢? 實情是 如果我們知道有一項投資必賺 那我借錢也要拿來投資 也就是 獲利 = 投資報酬率 x 成功率 x 投資金額 所以 即使 投資報酬率不高 成功率高 在加上大量的投資金額 就可以有很高的獲利 (成功率 也可以用風險來解釋) 所以巴菲特 他就買下了一家擁有大量現金保險公司 把大量別人的錢 投入在他認為必賺的投資上 所以他就賺了很多錢 可是真的是只有這樣嗎?

長效性

以前看到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投資理論不是很瞭解 現在越想越有道理 他主張長期投資 以前一直覺得說 如果能夠短期賺到錢不是好嗎 為什麼一定要長期投資呢? 我最近突然關心起股票來 如果越是關心短期股價的表現 就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觀察 股票上面 可是如果長期投資的話 就只要觀察比較長期的現象 而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盯著股票看 不過這裡面有更深的涵義 有一個很著名的經理人 叫 威爾許 (Jack Welch) 連張忠謀 都要請教他 他說 培養與尋找人才是經理人 最主要的工作 結果就有人統計 台灣的經理人花在培養人才的時間只有14%左右 其他的時間都在作其他的業務 實情是 如果我們每作一個決定 如果我們每作一件事情 其效果若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 那就有更多時間作其他的事情 自然而然就會獲得比較高的成就 工業化的社會 使用機器來生產也是相同的道理 只要初期投入資本與精神之後 其效果可以保持很久 出錢的老闆 如果能夠不自己工作 資金與人才會自動運作 生出更多的資金 與 人才 那麼 老闆就可以有時間 做點其他的工作 複利的傳說就是這樣子來的 獲利 = 本金 x (1+ 單位時間的獲利率) ^ 多少單位時間 可是 真的只是這樣子嗎? 待續